2010/08/06 00:07【記者鄭綿綿/台北報導】
夏天經常進出冷氣房,也要小心「陰暑」問題的發生。北醫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陳萍和表示,近年來夏天感寒者愈來愈多,由於夏季不恰當的避熱習慣,喝冷飲、寒邪侵襲人的肌表或內臟,可能在暑天受寒,發生「陰暑」問題。
中醫師陳萍和表示,中醫古籍中提到:「陰暑者,因暑而受寒者也」,還有「傷暑者,靜而得之謂之陰。暑本陽邪,傷人則腠理開泄而汗出,氣隨汗泄,疏於衛外,故易感寒,寒束肌表,衛陽被遏,故陰暑証屬衛氣同病」,「陰寒襲人者快而莫知」,「避暑乘涼得之」。一般而言,夏季人們對「中暑」的預防較為重視,卻對陰暑證往往認識不足。
陳醫師表示,通常天熱時,許多人常貪涼、露宿戶外或者久臥冷氣房間,或用冷水沖澡;有的年輕人則自恃身體結實,大量進食冰啤酒、冰汽水、冰西瓜;還有怕熱者,乾脆在室外鋪上涼席睡一覺。因而出現無汗惡寒頭痛、鼻塞流涕、口渴咽乾、四肢酸痛或伴沉重感、發熱無汗、胸悶,或伴有消化道症狀,如噁心、嘔吐腹瀉等一系列症狀,這就是中醫所謂的「陰暑證」。
體弱者身體體溫調節較差者,更要注意防範陰暑問題。中醫師陳萍和表示,特別是老人、兒童、孕產婦、體弱及患有慢性病體弱者,體表溫度協調能力不足,更容易患此症。中藥方應用上,常用如香薷、厚朴等,可幫助解表、發汗解熱;燥濕等作用。
陳萍和醫師表示,夏季不可因避熱而過於貪涼,以免寒濕侵襲而引發「陰暑」。「陰暑」不像「中暑」那樣的明顯,發病急。通常「陰暑」病程比較長,濕邪纏綿,服用解熱鎮痛的西藥往往無效,或汗出而熱不退。此外,「陰暑」的致病原因不單純是「暑邪」,也往往兼有寒和濕,所以「陰暑」不像「中暑」那樣明朗化和發病急驟。
陳醫師指出,一旦患「陰暑」問題,中藥可選用香薷、厚朴、扁豆花、蘇葉、佩蘭、陳皮、茯苓等組成藥方。其中,香薷是夏月解表的常用藥,有發汗解熱作用。厚朴性溫,也有燥濕、消脹等功能。扁豆花也有解暑功能。蘇葉有緩和的解熱作用。佩蘭能化濕和中、解除暑熱。同時可配合陳皮等藥,幫助對消化系統的調節作用,促進消化液的分泌,排除腸管內積氣等作用。
夏天要避免貪涼傷身。中醫師陳萍和表示,預防「陰暑」上身,首先是不能過於貪涼,露宿,徹夜通霄的使用電扇、冷氣,應注意調整限制使用時間;還要節制生冷飲食習慣,夏天淋浴部分,特別忌諱汗出後沖涼,應先把汗擦乾後,以免受涼。
陳醫師表示,夏天納涼避暑須注意,納涼時遇到氣溫下降,或本身感身體發涼時,應馬上添加衣服或立即停止納涼。夏天應避免在野外及露天睡覺。飲食部分,飲料及生冷瓜果的攝取量,也必須有節制。還有在勞動或運動後大量出汗時,切忌立即用冷水直接洗澡。
留言列表